
2008 is the 30th year for the Chinese opening and reform. In the 30 years,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economy has changed a lot, so did Chinese tourism which has become more and stronger and finally obt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open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accelerated its pace of opening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which has become the earliest opening industry and industry first geared to the global market while realized the economic industry changing from the foreign affairs reception with the indication of Deng Xiaoping’s words. As the deepen of the opening and reform and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three tourism market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 the inbound, domestic and outbound tourism has become the pattern of China tourism industry. With the entry into the new century the tour industry has developed more vigorously which embodied a mor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一、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基本概況
改革開放3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30年,也是旅游業由小到大,不斷趕超,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30年。改革開放之初,旅游業以鄧小平同志關于大力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講話為指引,加快對外開放,加快國內發展步伐,成為我國最早開放的行業和最早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領域,并逐步實現了從“外事接待型”向“經濟產業型”的迅速轉變。旅游業成為了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產業。
統計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入境接待1.3億人次,入境過夜達5472萬人次,創匯419億美元:國內旅游16.1億人次、收入7771億元;出境旅游4095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09萬億元。2008年由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響,各項主要指標增長趨緩,預計旅游總收入約為1.1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4%。
旅游業發展30年來,使旅游產業要素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旅游投資方面,截止2006年底,我國旅游業服務領域共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3347個,累計合同外資金額127.21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達到72.79億美元。
在發揮旅游業綜合功能方面,對于擴大內需,拉動消費,調整產業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國民經濟增長,保持社會經濟繁榮穩定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僅在增加就業崗位方面,旅游業就安置了就業約6000多萬人,其中,直接就業1100萬,間接就業5000萬;放游業已累計帶動了700多萬人脫貧致富。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旅游投資的影響
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變動,都有可能影響旅游投資環境和國際旅游消費需求,并進而影響整個旅游經濟的平穩運行。自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以來,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過去的幾個月里,全球主要股市波動,投資信心受阻。由于消費信貸領域受到強烈沖擊,加之消費能力趨于弱化,受此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今年我國入境旅游市場下滑已成基本定局,不斷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可能會使我國入境旅游市場陷入自2003年以來的最低點。對此,我們應當保持足夠的清醒認識。
從旅游投資來看,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旅游企業的國際化水平相對較低,受國際金融資本的影響較小,因此,我們研究判斷,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旅游企業的影響有限。但是,我國部分與全球資本市場聯系較為緊密的旅游企業,尤其是酒店業,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加劇,將會使這些酒店面臨融資渠道減少與融資金額大幅度縮水的風險,制約中國尚處于成長期的經濟型旅游酒店良性發展。
三、旅游業投資政策取向研究
為了應對日趨嚴峻的世界金融危機,抵御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11月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十項更加有力擴大國內需求的措施,傳遞了對旅游業發展包括旅游業投資利好的信息。會議指出,要加大投資力度和優化投資結構;加強對市場自主投資的鼓勵和引導,支持引導民間資本投向政府鼓勵項目和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領域,廣泛參與各種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要著力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努力消除制約消費的制度和政策障礙,改善居民消費預期,引導和促進居民擴大消費需求。為此,“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成為這次出臺政策措施的主題和亮點。為了迅速落實這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央財政在今年第四季度首先安排1000億的中央投資拉動4000億的地方和社會投資,用于擴大內需投資。
1.以投資優化旅游業的發展結構
就旅游投資而言,通過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優化旅游產業結構,應當是政府投資拉動內需的重點。作為旅游基礎設施之一的旅游住宿業也應當遵循這一投資政策取向。全面發展國內大眾旅游住宿設施,夯實我國旅游住宿業基礎,不斷增加旅游住宿供給,滿足旅游住宿市場的需求,是我國旅游住宿業發展的主線。為此,要積極引導投資中、低檔旅游住宿基礎設施,優化旅游住宿業發展結構。這樣,就既能增強旅游住宿業的核心吸引力,又可以適應日趨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此外,還應積極引導投資汽車旅館、家庭旅館、鄉村旅館、房車營地、露營地等旅游服務設施建設。
2.以投資完善旅游業的產業布局
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東部地區是我國旅游業的發達地區,而中西部的旅游業發展相對落后。為此,在現階段,通過投資拉動,促進東部地區旅游基礎設施的優化和提升、促進中部和東北部地區旅游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促進西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配套,這應當是當前乃至今后相當一個時期旅游投資的政策取向。為此,旅游業的投資,應當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形成以東部為示范區、以中部為支撐點、以東北為突破口、以西部為新基地的旅游業發展新格局。西部地區,依托高品位的旅游資源優勢,完善旅游產業體系,壯大旅游產業規模;東北地區,依托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提高旅游產業市場化水平,在經濟轉型中率先突破;中部地區,充分發揮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區位優勢;東部地區,充分發揮經濟發達的優勢,積極創新旅游業態,打造旅游精品,不斷提升旅游產業的質量和效益。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通過投資拉動,扎實推進區域旅游一體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以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11月5日國務院出臺的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中,都明確了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這就表明了統籌城鄉旅游發展的重要性。
3.以投資促旅游業的進一步對內對外開放
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今天,仍然有一個通過投資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和全面對內開放的問題。為此,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對我國財政貨幣政策所作重大調整的要求,旅游投資將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旅游服務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凡是向外資開放的旅游服務領域,都要向內資開放;凡是向本地企業開放的旅游服務領域,都將全部向外地企業開放。為此,將在既有框架下全面履行我國旅游業各項開放承諾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擴大開放領域,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著力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將重點放在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技術、品牌、營銷網絡和人才上。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條件的內資旅游企業到境外拓展業務,特別是到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國家和地區開展國際競爭,優化我國旅游業的全球戰略布局。
4、以投資促多元化旅游投資渠道的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原有的投資體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打破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資管理模式,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新格局。由此,旅游業的投資體制改革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以往由政府投資建設旅游基礎設施正在改為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實踐證明,要加快旅游業的發展,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吸引非國有經濟進入旅游業,積極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旅游業發展,充分發揮非國有經濟在市場、資金、信息、人才、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優勢,加快對旅游業產業整體素質的整合,調整和優化旅游產業結構,擴大就業、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實現非國有經濟與旅游業中的國有經濟的互補互促,進而極大地推動旅游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現行的政策法規層面上,對非國有經濟進入旅游業沒有禁止性規定。政府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改革政府對企業投資的管理制度,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而且,改變了以往不分投資主體、不分資金來源、不分項目性質,一律按投資規模大小分別由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審批的企業投資管理辦法。對于企業不使用政府投資建設的項目,一律不再實行審批制,區別不同情況實行核準制和備案制。政府僅對重大項目和限制類項目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角度進行核準,其他項目無論規模大小,均改為備案制,項目的市場前景、經濟效益、資金來源等均由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并依法辦理環境保護、土地使用、資源利用、城市規劃等相關許可手續。國務院還明確規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制定嚴格規范的核準制度,明確核準的范圍、內容、申報程序和辦理時限,并向社會公布,提高辦事效率,增強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