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加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d three major aspects; the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policy, the mi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structural reform, and the investment financing platform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author also posed a series of questions. For example, how to carry out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relying on the government or the market? Wh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withdraw from competitive field? And what is their place in the market?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market-oriented approach” was more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Giv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e should rationalize the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through reform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guide enterprises to merge, to reorganize, to increase or to reduce production by the reference of price parameter. The author also stressed th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retreat to core sectors related to national economy. Namely, there should be a two-way street, the go-back track of which means withdrawing from this competitive field.
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取向
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走勢企穩向好,第一季度GDP為6.1%,第二季度是7.9%,第三季度達到8.9%,一個季度比一個季度好,今年“保8”應當沒有問題。現在,宏觀經濟政策取向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上半年,“保增長、擴內需”的主張占了上風;下半年以來,隨著經濟企穩向好,“結構調整”的觀點逐漸升溫,越來越多人的認識到應當抓住時機推動結構的調整,或者說,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論應當抓住時機推動結構調整,這種聲音越來越凸顯,這是一種進步。
政府,還是市場?
但是,新的問題是如何進行結構調整?是依靠政府,還是依靠市場?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路。
一種主張是依靠政府來調整。政府有關部門根據自己的判斷,認定哪些產品或哪些行業發展過剩了,哪些產品或產業發展不足、需要保護,也就是所謂的“有保有壓”;另一種思路是依靠市場來進行調整,即把價格機制理順。然后讓企業根據價格參數自己去進行結構調整。
我個人認為,“市場化方式”更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當前形勢下,應當通過改革,盡快地理順價格形成機制,通過價格參數指引企業或兼并、或重組,或擴大生產、或壓縮生產。
目前,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貨幣政策,正處于一種兩難的境地。如果繼續同上半年一樣,采取所謂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是“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就可能推升物價上漲,尤其是資產價格的上升,這樣就有可能加快資產泡沫的形成。因此,繼續采取“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可行。反之,如果過早收緊貨幣政策,又讓人擔心是否會出現“二次探底”,即經濟上升之后再重新滑落下去,呈現“W”走勢。
凱恩斯主義,還是供給學派?
參考國外經驗,如果長期使用凱恩斯主義擴大需求的宏觀經濟政策,要么,可能會出現“滯脹”局面,如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即通貨膨脹與經濟停滯并存,導致宏觀經濟政策無從下手。80年代,美國學者反思時發現,形成“滯脹”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期實行凱恩斯主義,不斷、反復地擴大需求,最終導致“滯脹”的形成。要么,可能導致“泡沫經濟”。如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日元大幅度升值以后,日本的出口受到阻力,導致經濟蕭條。為應對經濟蕭條,日本政府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連續實施了兩個投資計劃,同時還實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把利率壓到歷史最低水平,達到2.5%。結果,資產價格大幅度上升,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形成巨大的泡沫。等到1989年,一般商品價格也開始上升以后,日本中央銀行連續五次提高利率,于是資產價格泡沫破裂,使得日本經濟出現了“失去的十年”的痛苦局面。
這也就是說,如果長期使用凱恩斯主義擴大需求政策,就有可能出現我們不愿看到的兩種結果,“滯脹”或“泡沫經濟”。
因此,根據國內外的經驗教訓,我認為中國應當盡早實行宏觀經濟政策的轉換,應當用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來替代凱恩斯主義的政策。
80年代初,里根總統上臺后,美國政府采用了供給學派的理論來應對“滯脹”,終于使美國經濟走出了“滯脹”。其辦法就是:放松管制、放開市場準入、降低稅賦、搞活企業。
我認為,中國當前也應采取這種做法。與其擴大需求,不如改善供給。進一步而言,與其振興產業(也就是說全面振興十大產業),不如搞活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后,日本學者在總結經驗教訓之時發現,日本當年就是把“擴大內需”與“擴大總需求”混淆了。擴大內需,是相對于外需而言,是一個長期的發展戰略;而擴大需求,相對于供給而言,是一個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與總供給相對的是總需求。把二者搞混以后,就會在“擴大內需”的旗號下,不知不覺地擴大總需求,最終導致“泡沫經濟”。
因此,我們應吸取當年日本的經濟教訓,不要把“擴大內需”與“擴大總需求”相混淆。